英日韓文簡介

天元宮櫻花
首頁 英日韓文簡介 天元宮中文簡介

天元宮中文簡介

     財團法人淡水無極天元宮沿革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前言

  本宮座落於台北縣淡水鎮水源里,原稱水頭,距淡水市區約五公里,位居大屯山山麓丘陵地,依山面海,天然之形勢氣凌威然。本宮目前總面積約五甲餘地,原本荒野的山林地,經多年的開墾建設,如今已是一處花木扶疏,綠意盎然的宗教聖地,尤其在每年春天櫻花盛開的季節,賞櫻人潮一波波的湧至,伴隨宗教參禮的愉悅,無形中把宗教信養與人文素養兩者結合在一起,更把觀光休閒與之相聯結,讓人置身此一聖地時,拉近了人與神之間敬畏的距離,也讓宗教信養相容入於生活之中。在歷屆董監事與眾勞生的齊心建設經營管理之下,受上蒼肯定,於戊子年梅月將本宮此一聖地聖地賜名為「天山聖域」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建宮沿起

 本宮之啟建,緣起於民國六十年,天運歲次辛亥年,幾位同道聚餐於淡水港務局宿舍,上蒼經由黃阿寬先生降乩聖示:「八八天命由此領」。即由黃阿寬、汪萬葵、楊玉英、楊清標、李克熙、高玉霞、何振源、王諸回等八人為建宮籌備幹部,應本著犧牲奉獻,渡化眾生、弘揚道教文化,並以「以道為宗」為宗旨,遵照上蒼聖意籌建三宮(即天元、真元、聚元)之使命,當即依聖示繪製建宮藍圖作為建宮張本。但是要建宮之初並無經費,上蒼即聖示:「有天命必有道庫,道庫寄在眾生」。也同時聖示;天元宮乃是道場,為新興宗教團體,非是世俗廟,不可點光明燈、不可拜斗、不可演戲,至今乃堅守上蒼之聖示,不敢有所違背。

  上蒼慈悲在未建宮之前即聖示開鑿龍井一口,作為諸天神聖降賜甘露之處,其水質甘甜如飴,特賜名為「八八龍池井」。並再聖示於大屯山下取得神木一株,雕刻無極聖祖聖尊,今恭奉於真元天壇壹樓大殿,供眾善信參拜,另供奉於天元大殿之無極聖尊,為無極聖祖在蓬萊的第一尊分聖。

  上蒼在辛亥年又聖示要開發位於現在三峽的十八洞天,歷年來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十八日,本宮及天元道脈的効勞生均前往十八洞天朝聖玄玄一炁無極老祖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建宮經過

  本宮現址,創建之初,一片荒蕪,漫無人煙,建宮之事經傳出後,各方善信大德、賢達人士及眾効勞人士紛紛加入建宮行列,出錢出力在短短的五十七天完成了天元宮的粗基,也應驗了上蒼聖示的:「有天命必有道庫,道庫寄在眾生」乃擇吉於歲次壬子年(民國六十一年)十一月二十二日開光安座。奉祀主神為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,正殿並恭奉先天至聖無極聖祖、彌勒[尊佛、三皇聖尊(天皇、地皇、人皇)太白星君、南海觀世音菩薩、孚佑帝君呂仙祖等神聖。同時十方善信大德紛紛加入信徒及効勞生行列,以能為廣大的眾生服務。並訂定每週日辦理救世,為諸善信釋疑惑靈驗無比,從此神威遠播,各地前來參香禮拜者絡繹不絕。

  本宮為健全組織於民國六十六年,向台北縣政府申請登記為「財團法人」制,同時成立董監事會經營管理以及推展宮務。為淡水地區第一個成立財團法人之宗教團體。

  遵照上蒼先前的聖示,本宮全體董監事及眾効勞生,於民國七十四年間開始籌建第二宮,在眾効勞生及十方善信大德協力合作之下,歷經六年餘,於壬申年(民國八十一年)完成此一神聖工程,上蒼特賜名為「無極真元天壇」並擇吉於壬申年十月十日舉行開光安座大典,同時亦將天元宮安座週年慶典合併於農曆十月十日舉行。真元天壇為樓高二佰尺,圓形直徑一O八尺之五層樓之建築,外觀雄偉莊嚴,每層樓均恭奉無極界之神聖,也是未來上蒼要辦理萬靈考核歸宗聖務的樞紐,也就是「萬象歸於真元」。

  民國八十九年底,再購得後山聚元聖地,未來「聚元宮」將蓋於此地上,壬午年(民國九十一年)六月六日,開工建立聚元三聖殿與五老台,同年十月十日安座。戊子年(民國九十七年)經由有心大德人士捐贈「天山石」與「麒麟石」鎮座於本宮大門入口,並賜名為「無極天元玄門山麒鎮座」,作為本宮的地標。

未來遠景計劃

  本宮自開山建宮至今已歷三十八寒暑,除每週日辦理救世解惑世人迷津,並免費供應素食午餐以饗大眾共結善緣,除此之外,亦每週日上午開授聖理班講授【白陽真詮】聖理,藉以啟發人人自性,另也開設「無極天元宮講師團」培訓講師,作為宣揚白陽聖理的師資。公益慈善方面提供淡水地區國中、小學營養午餐補助,以及水源里地區國小獎學金,及急難救助,並配合地方政府活動,提供本宮廣場作為活動場所。今後將繼續配合政府宣導宗教真理,導正社會風氣,淨化人心,讓宗教信仰做為國家、社會的精神支柱,讓人人有道德,家家有道德。

   本宮前奉上蒼降示;『三宮連帶天元宮』之聖意,而今天元宮、真元天壇二宮已完成,將戥上天聖示再建「聚元宮」,今後本宮全體董監事及眾効勞生,將秉持「忠義、正氣、仁愛」之聖示,並以「犧牲奉獻、以身作則、心口合一」之精神,服務大眾,造福群黎,懇 請各界賢達,不吝指正賜教為祈。